十一章. 救急的来了(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太平军不支大败,不能渡河者悉数被歼。程学启趁势三路围攻,解围成功。此役,太平军将士二千三百余人阵亡。战后,程学启以总兵遇缺提奏,并加记名加提督衔。

上海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千里海疆之外的兰芳大总制开始运行起来,流星细作斥候探报一拨又一拨,连码头上的人都觉得最紧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急匆匆地,回到家的大小官员吃饭的时候也绷着脸,家里人也感到要有事了。

大总制的效率俨然是极富有商业特点,各司其职和首脑决断力相当强,贸易立国的兰芳的优势也就在这里。

外联内引,强兵锐器,定为国策。要结盟,就要有共同利益,就要有能力保护这个利益。作为大清国海外弃民的小国,贸易极有可为,但是非常有限的本钱制约了商队的规模,也很难有大笔的订单,也就没有资金为其商队提供保护,也就就给海盗可乘之机。

常胜军所需货物清单就捏在手里,而且是30%的预付款,情况异常的顺利,几乎使人应接不暇。那么眼前最急的就是迅速组建联合商队,利用各国地理优势,迅速扩大与清国,以及南海诸国的的贸易,进一步往东,往北,通商日本、美利坚,西进印度、阿拉伯,直到西欧诸国。效法荷兰英吉利,成为海洋大国。

之前几位兰芳少壮派领袖在总厅和贺公子策论南洋的时候,首先面对的第一难题,就是要组建商队,钱!是第一的,这可不是仨瓜俩枣的就行,兰芳罗江刘谢叶五大家族,照说是富户,但拿得出的闲钱,也就有数的那点儿。南洋富户也不少,如果在中国故土修祠堂建私塾,甚至修堤修路,都不是事儿。但是叫他们支援兰芳?都是靠南洋吃饭的,帮了你,人家怎么办?有点难度。

目标又回到清国,要说有钱的,清国有不少;知晓海外又有钱的,也有一些,能看得起海外藩属的就更少了。

挨个的筛选了几遍,十三行之首的伍秉鉴伍家成了首选对象。

1686年,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十三家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税。1757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十三行则是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外商运来的货物要由十三行转卖给其它人,中国出口的货物要由十三行出口。这就形成了“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的局面。国外进口的毛织品、棉花、香料等,以及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和土布,都要经过十三行之手。

到19世纪初,往来的船只已达一二百艘,贸易量之大可想而知。当时,仅海关收入就达100万两白银之多,十三行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他们迅速致富。

伍秉鉴是十三行中最大的怡和行老板,也是十三行的首领。伍秉鉴的发家略晚于同文行的潘家,但后来居上,成为粤商中的第一富翁。伍秉鉴主要经营茶叶,他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富户,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华尔街日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美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以他的商名伍浩官命名为“浩官号”。

曾经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伍秉鉴7.2万两白银无力偿还,他撕掉债条表示一笔勾清。日后,美国铁路大王约翰·福布斯成为伍秉鉴的义子,他给福布斯50万两白银建立了在中国颇有名气的美商旗昌洋行。

到1834年,他的个人资产已达26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白银。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排出了千年世界上最富的50人,伍秉鉴也名列其中。在中国入选的六人中,他是唯一的商人,其它五人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明代宦官刘瑾、清代的和绅和民国时的宋子文。

十三行作为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不仅从事进出口业务,收缴关税,而且要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府指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的事宜。所以,十三行既是私人商贸组织,又要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与相关外事机构。有很大的权力就有很大的责任,而且,政府官员不了解外部世界,盲目排外,洋人又不是省油的灯,作为十三行首领的伍秉鉴就为难了。

清政府实行保商制度。一方面,为了保护天朝大国在洋人面前的尊严,要求十三行不得对外商欠债。一旦发生欠债现象,所有商行都有连带责任,代为清偿。承担这种连带责任的往往是怡和行这样的大商行。另一方面,规定外商必须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行作担保。一旦外商欠政府税款,则由十三行代缴,外商有违规者,也惩罚担保的商行。当时,清政府禁止鸦片进口,但洋人走私鸦片,受罚的却是十三行。

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国商船走私鸦片被查出,伍秉鉴被罚白银16万两,其它商行被罚5000两,罚金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这种罚款落在十三行身上,并没有起到惩罚洋人的作用。

在外人看来,十三行风光得很,而身在其中的商人则苦不堪言。十三行中最早的首领是潘家的同文行。同文行的老板潘正享就说过“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伍秉鉴也多次申请退休,但政府不许。他甚至表示,愿把80%的财产交给政府,结束怡和行,但仍未被允许。

1839年开始的禁烟运动把伍秉鉴的这种尴尬地位推到极致。伍秉鉴的怡和行并没有参与鸦片贸易,但与伍秉鉴关系密切的洋人,如英商颠地、伍秉鉴的义子美商约翰·福布斯,都是鸦片大走私商。他们不愿放弃鸦片走私,拒绝与林则徐合作,不交出鸦片,也不具结放弃鸦片贸易。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又很坚决,要伍秉鉴命令洋商缴烟具结。一方面是多年合作的贸易伙伴、致富的财神,另一方面又是朝廷官府。双方无法合作,伍秉鉴又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洋人的顽抗,林则徐深恶痛绝;对于伍秉鉴的无所作为,林则徐深感失望。于是就采取了封锁商馆,断绝粮、水供给的强硬措施。这种对抗的结果,就使1840年6月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人之所以要打仗,不仅是因为鸦片,更是因为不满十三行的垄断贸易,要求清政府实现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

伍秉鉴及十三行,无论是出于民族大义,还是自身的利益,都会站在清政府一边。鸦片战争前,他们捐资修建炮台、建造战船和大炮。为了换取英国人不进广州城,清军交赔款600万两白银,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十三行,伍秉鉴一人就出了110万两白银。但鸦片战争还是失败了,伍秉鉴两边都不讨好。开放五口通商,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丧失。国人则指责伍秉鉴“勾结洋商,走私鸦片”。在这种痛苦的挣扎之中,伍秉鉴在1843年9月去世。

十三行无疑是鸦片战争中主要的受害者,作为十三行之首的伍家,更遭受了巨大损失。据伍秉鉴自己估算,在战争中,伍家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但这笔数字,对于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况且,深谋远虑的伍秉鉴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

然而,此时的伍秉鉴,却是心灰意冷。

1842年12月23日,他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飘扬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鼎鼎大名的伍浩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制度彻底失望了。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忧外患、谤颂不一中,于庞大宏伟的伍氏花园里,溘然长逝,终年74岁。

伍家经营的“怡和行”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巨额的资产,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可谓是19世纪的世界首富了。

“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个响亮的名号,1832年英国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号,创办了“怡和洋行”,鸦片战争后“怡和洋行”总部迁至香港,成为远东最大财阀,对香港早期的发展举足轻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1810年至1820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派了二十个年轻人到行内来学习中文,他们把很多中国书籍翻译成英文,包括大清律例,好使他们更容易跟中国政府打交道。他们甚至获得批准,可以用中文呈交公文给清政府……

1839年,有超过三百外国人住在十三行,大部分是英国人,还有三十多美国人,此外是德国人、荷兰人、法国人、丹麦人及其它国籍的人各数名。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