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袁潜细细问了德卿入宫的经过,一则惊讶她居然因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刚刚得宠的那拉氏;二则也微微有些担心,慈禧那人在后来是以心有七孔,诡计多端而闻名的,德卿总是容易把人往好处里想,一不小心堕入她的圈套,可就糟糕了。不过话说回来,人总是会变的,眼下的那拉氏,也未必就是日后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对德卿透露过多为好,是以只叮嘱她宫里的事情纷繁复杂,往后不论什么人对她说了什么话,都一定得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切切不可同这一回似的胡乱信人。
德卿虽然并不懂得这些权势争夺,勾心斗角,但看王爷的脸色很是严肃,也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今日这一句话,后来无意之中却救了袁潜一命,这些又是后话了。
他本意之中,原不曾打算结好慈禧,但德卿这一次无意中的遭遇,却让他的想法发生了些许变化。自己固然不必当真做慈禧手中的枪,听她使唤,但又何尝不能互相利用?眼下的那拉氏,还是刚刚册封贵人,根柢尚浅,后宫之中要争宠,朝廷之上要树援,自己身居亲王之位,在她眼中必定不可能看不到。
这事情做起来比较困难,袁潜觉得还是以静制动为好。自己先设法去与慈禧搭线不是不行,这三年下来,他在内务府、敬事房中也收买了几个眼线,虽说比不得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人可信,但向他们打听个宫里的动静还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在于,这么早把自己与那拉氏绑在一条船上,究竟有没有好处?他已经耐心地等待了三年多,眼看再有七八个月,太平军打到京畿,自己的机会就要来了,有没有必要去讨好她?那拉氏在政务方面对皇帝的影响,此刻尚未开始,如果贸然走枕头路线,恐怕效果会适得其反。
袁潜并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这些,他只是把所有事情都埋在自己的心里。在外人看来,他是日渐温厚敦顺起来,与王公们往来酬唱,也都显得丝毫没有心机的样子。
在众多宗室之中,他与惠亲王绵愉显得格外接近。五个儿子,除却先皇之外,其中行序较长的三个都已经先后去世,眼下唯余绵愉一人。
算起来,他是当今皇帝与奕訢的叔叔辈,虽说一直没有什么具体的差事,可是天子叔父的地位摆在那里,说话很管几分用处。袁潜着意与他结交已经很久,一直如同对待自己亲爹一般恭恭敬敬地待他,绵愉好吸鼻烟,他便托人从南方辗转买来;绵愉喜欢小脚女人,他就特地从京城里第一大妓院当中买了几个,悄悄送到他的府里;绵愉喜下围棋,他就重金募致几个国手,荐到他的府中当他的清客。如此这般,把年方四十出头的惠亲王哄得十分高兴,简直以这个侄子为人生第一知己,捎带着也替他在皇帝面前说了不少好话。
历史的车轮隆隆转动,太平军在金田村举事以后,已经绕过提督向荣设置重兵的桂林,将全州攻克,乘胜进入湖南,一路上势若破竹,无往不胜,八月间攻占嘉禾、桂阳、郴州,九月十一日已经驻扎在长沙城外,对长沙城进行连续不停的猛攻。
湖南战事正酣的时候,在安徽收到母亲病逝噩耗的曾国藩,已经脱下官服,披麻带孝,经黄梅县渡江至九江,然后逆流西行,来到武昌。
在武昌,从前来吊丧的湖北巡抚常大淳那里,曾国藩惊讶地获悉湖南一省已经是兵火连天,可是家有丧事,不能不归,无计可施的他被迫抛弃行李,仅仅带着一个仆人同行,取道岳州、湘阴、宁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八月下旬逃抵家中。
先他年余返乡举贡的国荃与一直在家中读书的国潢、国华、国葆迎将出来,兄弟几个抱头痛哭一场。
哭罢,擦擦眼泪,随着兄弟们进去拜见父亲曾竹亭。父子两人唏嘘一番,曾国藩问道:“先妣大人的墓地可曾择定?”
竹亭叹道:“世道这么乱,哪里能找到安靖的所在?”曾国藩默然,想了想,道:“家居后山颇有隙地,不如暂厝棺椁在彼,等兵火熄后,再行另择良穴。”
国荃面露难色,道:“家中积蓄原本不奉,母亲这一病又花去了不少,眼看要无钱操办丧事了。”他也不愿意对哥哥哭穷,但天上掉不下钱来,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吊客上门,无法接待罢?竹亭听他叫穷,斥道:“尔等的先祖考早就说过,家中一切食用全不必宽一关问,难道你们都忘记了?”
那还是曾国藩刚刚点中翰林的时候,四里八乡的亲戚朋友,以及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全部都赶来贺喜,所有的贺词赞语无非就是子贵父荣之类的好听说话,曾家上下无不陶醉在喜气洋洋之中。倒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头脑冷静,他教训儿子竹亭道:“吾家务农为本,而今虽然富贵,却不可忘了根本。宽一点了翰林,事业还很长远,我们家里的一切食用都不要他关问,不要累着了他。”这无非就是要他专心仕途,不给他拖后腿的意思。
曾国藩想起当日情形,不由得叹息不已,自己做了这么些年的官,自己两袖清风,身无长物也就罢了,连弟弟们也跟着吃苦,如今甚至牵累了死去的老母,叫他当儿子的于心何忍?
忽然灵机一动,想起来出京之前恭王爷曾经封赠白银,自己一路下来都有官员招呼,并没花掉多少,此刻正好拿出来应急。
连忙叫仆人打开行囊,取出那封银子。看到银子,忍不住便想起附在银包中的两封书信,记得那第一封上写的是“启于抵家之日”,如今已然到家,何不拿出来瞧瞧?
匆匆将银子付予兄弟们,便忙不迭地找出那封信来打开。
信纸上话语不多,只有寥寥的三句。第一句是:匆促而归,家必有事。第二句是:须于年内了之。第三句却是:静候上谕。
曾国藩又是惊讶,又是奇怪,王爷如何会知道自己家中有事?若说这是他猜测出来,那后面这一句静候上谕,却又是什么意思?
全然无法索解之下,便想拆开第二封信看一个究竟。
曾竹亭见儿子神情奇怪,举止失常,忍不住问道:“我儿为何如此?”曾国藩向来笃孝,听得父亲垂询,连忙将如何结识恭王爷,如何与他相交,临出京时又如何蒙他赠银,以及这两封信的由来细细说了一遍。说着,将信呈给父亲过目。
曾竹亭虽然读书不成,四十多岁始入县学,但是脑子还是很灵光的。他瞧着那两封信细细推敲了一番,咂着嘴道:“这位恭王爷,必非寻常之人。”拿起那第二封信,道:“此信既然是他吩咐郭来始启,那么久后必有应验,暂且寄放在为父这里。”曾国藩唯唯,只听父亲又道:“宽一啊,你我父子多时不见,此次因你母亲去世方得相会,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曾国藩听着父亲呼唤自己乳名,心里不由得一酸,屈膝跪了下来,道:“是,往后儿子常伴父亲大人左右,斑衣弄彩,承欢膝下。”弟弟们见哥哥跪下,也都跟着跪倒。
竹亭笑道:“斑衣虽则不必,难道你不去瞧瞧纪泽么?”曾纪泽是国藩的次子,今年才刚十四岁。他出生的那天,恰是曾国藩起程赴京,参加翰林散馆考试之日,此后他便在京中做起了官,因此十几年来,并没能同儿子见上几面。
这个孩子在他心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因为他的长子和长女,都是因为痘症早夭了的,纪泽的呱呱坠地,让他所有的哀思之情尽数得到了寄托,因此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他却是三不五时就要寄信回家,询问纪泽的成长与读书情形。
听得父亲提醒,曾国藩从母亲去世的悲痛与初见父亲手足的喜悦中惊醒过来,一面连声答应,一面拜别了父亲,脚步匆匆地往后进去见自己的妻子。
乡居的日子过得很快,一转眼,三个月就过去了。十二月十三日,曾国藩在家中收到了巡抚张亮基转来的天子寄谕:“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
手中捧着这份上谕,曾国藩心潮起伏,久久难以自已。他还记得多年前改字涤生的寓意,那是要荡涤这整个世间的污秽,重建一个清平世界啊!眼下正是实现这一番豪情壮志的时候到了,可是自己偏偏却又丁忧在家,身负重孝,怎么可能出山?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