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牡丹江,是苏联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战斗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集团军指挥官,还在密山城下被中**队打的丢人现眼,被他的上司、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大将视为废物。但是牡丹江战役完全改变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形象,使他逐渐成为苏联人心目中的“常胜将军”。虽然牡丹江战役集群司令靳成亮炸毁了牡丹江大桥,但罗科索夫斯基仍然成功地用浮桥和气垫船把大批步兵和迫击炮渡过波涛汹涌的牡丹江,在5个小时之内营造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接着,T-34、T-26坦克和122毫米榴弹炮不停地从浮桥渡到牡丹江西岸,从南北两个方向包围了牡丹江市区。在苏军坦克刚开始渡江的时候,牡丹江战役集群只要集中100门榴弹炮齐射,就可以阻断牡丹江浮桥,从而延迟苏军进攻步伐;然而此时靳成亮手中的榴弹炮总共只有170门,无论如何也无法集中100门火炮阻断浮桥了。6月19日下午2点,罗科索夫斯基出动了最后一个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冲入牡丹江市中心广场,靳成亮上将匆忙乘坐飞机逃离战场,整个牡丹江集群的大部分将士都陷入了苏军的包围圈,再也没有撤退的希望了。晚上9点,牡丹江周围的一切战斗都结束了,34000多名中国将士当了俘虏,其中军衔最高的是少将。
牡丹江的沦陷,显然给了最高统帅部一个沉重打击,这意味着最高统帅部先前制定的“65号作战计划”和死守牡丹江的计划都是彻底错误的。陈卓群总统对局势极度悲观失望,甚至打算放弃整个东北,把主要兵力集中到华北平原,因为苏联蒙古方面军正在张家口附近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东北的“咽喉”——山海关、锦州、葫芦岛一线,切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到时候东北集团军群就会失去一切增援补给。但是国家安全顾问卢浩轩坚决反对放弃东北,认为应该以哈尔滨、长春、四平、沈阳和旅顺五座城市作为“防御枢纽”,与俄国人进行血腥的巷战,即使守不住东北,也要让俄国人流很多血。6月20日,陈卓群秘密乘飞机抵达北京,视察华北地区的备战情况,结果令他目瞪口呆——华北集团军群司令部弥漫着一片失败主义气氛,大家都在讨论何时撤出北京,没有人关心如何部署北京外围的防御。华北集团军群司令谢焕嵩无可奈何地对总统说:“从高层军官到普通士兵,大家都没有信心守住北京。苏军可能在三天内进攻张家口,张家口一旦沦陷,北京的大门就打开了。苏军有无数条道路可以把北京孤立起来,他们已经可以利用呼和浩特和包头的机场,对北京实行昼夜轰炸,每一次轰炸对我们的士气都是一个决定性打击。总统先生,我不想向您诉苦,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不认为北京还有坚守的希望。”
回到南京之后,陈卓群总统总算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把两个新组建的集团军调到保定和石家庄,作为北京防线的后盾;另外,把南京、太原等地的军校学生都调到北京,并且打散编入民兵师,作为民兵的骨干,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民兵师的战斗力。陈卓群希望在华北平原阻挡住苏军的铁蹄,但究竟要不要死守北京,还是一个疑问。国防部长蔡景丰认为北京、天津都没有坚守的必要,因为天津港已经被日本海军封锁,北京的工业设施正在向后方转移,两座城市都丧失了战略意义;华北平原的防线可以设在保定、石家庄一线,甚至一直退到黄河北岸都无所谓,因为即使整个河北沦陷,苏军离南京还是有1000公里之遥,中国完全可以继续战斗下去。但是,北京、天津都是非常具有政治意义的城市,如果这两个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大都市沦陷,无疑将给全国人民的士气带来沉重打击,政治上也更加不利。陈卓群询问华北集团军群司令谢焕嵩:“你需要多少援军来坚守北京?如果要死守北京、天津两个月,多少兵力是足够的?”谢焕嵩的回答居然是:“多少兵力都不够,我想我们一定要撤出北京,用空间换取时间。把宝贵的兵力浪费在坚守北京、天津这样愚蠢的事情上,是得不偿失的。”陈卓群终于忍无可忍,于6月22日罢免了谢焕嵩的职务,命令国防部长蔡景丰暂时兼任华北集团军群司令。这件事表明了最高统帅部对华北战局的态度——决不能不经过战斗就放弃北京、天津。
从6月22日开始,苏军完成了对哈尔滨的三面包围,开始肃清哈尔滨外围的中国防御据点,东北战局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就在哈尔滨最需要增援的时刻,国家安全顾问卢浩轩突发奇想,竟然提出了一个比“65号作战计划”更疯狂的提案。卢浩轩在大本营会议上声称,采纳他的提案不仅可以迅速缓解中国两线作战的窘境,还能在政治上捞到不少分数,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战争潜力刮目相看。
卢浩轩的计划是:动用大部分战略预备队(包括还没有组建完毕的二十多个步兵师、四个装甲师)以及华北集团军群闲置的部队,通过山海关铁路线运动到吉林、辽宁东部,与东北集团军群剩余的预备队一起形成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部署在南满铁路(即长春、四平、营口、旅顺一线)东侧,对中国境内的日军实施闪电式的坚决打击。日军进入东北以来,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对手,其主要目的是抢占地盘,而不是歼灭中国有生力量,因此它的兵力非常分散。根据卢浩轩的估计,目前日本陆军的20个师团分散在吉林、辽宁东部长达75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占据了112个乡镇级以上的据点,各个师团、旅团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而且日军军官和士兵都缺乏警惕性,沉醉在“迅速战胜中国”的幻想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和苏联人在哈尔滨打消耗战,倒不如先集中预备队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用强大突击集团切断日军脆弱的战线,一直推进到中国国境线,甚至杀入朝鲜境内,迫使日本人大举撤退。卢浩轩异想天开的说,这样的突然进攻不仅能使日军遭受惨重损失,甚至会使日本天皇考虑退出战争,因为朝鲜将完全暴露在中**队主力的锋芒之下,为了避免朝鲜沦陷,日本会选择与中国妥协。
卢浩轩的计划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幻想通过一次突然袭击让日本与中国媾和,无疑是天方夜谈。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李原草反驳说:“即使把我军目前所有的预备队集中起来,也很难击溃日本的20个师团,何况还要攻入朝鲜!我们正在组建的预备队战斗力还很弱,技术装备奇缺,军官素质也不尽人意,现在不能指望他们派上什么用场。再说,日本决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退出战争,他们只会把更多的陆军派到朝鲜和东北,到时候我们面对的恐怕就不仅是20个师团,而是40个师团了。”国防部长蔡景丰也认为,在没有战场制空权的情况下发动这么大规模的反击,简直就是找死。日本的空军、海军航空兵实力比苏联还要强,整个辽宁、吉林基本是日本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天下,我军的装甲兵团一旦发动进攻,立即就会招来一大群俯冲轰炸机和零式战斗机,在半路上就被消灭了。最后,国家安全顾问卢浩轩“逼迫日本退出战争”的反攻提案被大本营会议否决,但卢浩轩还不死心,拿出了一大堆来自吉林前线的情报想说服陈卓群。经过长达两天的游说,陈卓群总统终于有些心动,他同意在吉林、辽宁东部进行“有限的反攻”,所谓“有限”就是动用4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2个步兵师,以及辽宁、吉林境内残余的300多架作战飞机,这些兵力大部分都来自大本营预备队或东北集团军群预备队。反攻的目的不再是迫使日本退出战争,而是保证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不受到日军的威胁。
可以想象,在哈尔滨遭受强大压力的情况下,居然还要抽调兵力攻击日本人,完全是分不清轻重缓急。按照日本与苏联的秘密约定,日本的势力范围仅仅包括南满铁路以东地区,中国正确的方针应该是集中兵力先对付苏联,保证哈尔滨和长春的安全,对日本则只在辽东半岛部署防御力量,防止日军控制整个渤海湾。然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再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把原本可以用来保卫哈尔滨的预备队调去发动一次无足轻重的反击。即使这次反击获胜,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东北的战略态势。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