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最高统帅部的严重失误(上)(1 /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最高统帅部在战争初期犯过多少低级错误,在战后成为各国历史学家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国的历史学家往往喜欢文过饰非,竭力以“客观因素”来遮掩共和国决策者的失误,竭力开脱共和国总统陈卓群、国家安全顾问卢浩轩和国防部长蔡景丰等人对战争初期中国国防军巨大损失所负有的责任。战争的前三个月打的异常艰苦,普通的中国士兵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崩溃逃亡,要么坚持下来被熔炉锻炼成钢铁。卫国战争的熔炉最终使大部分士兵都变成了钢铁,也使最高统帅部逐渐学会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中国在正确的战略道路上前进;然而锻炼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最高统帅部在战争初期做出的决策简直就是一连串愚蠢和错误的记录。

直到1933年6月上旬,中国外交部仍然预测日本不会在三个月内参加地面战争,但是如果苏军在东北战场进展迅速,日本可能会改变计划,抢先加入战争。陈卓群总统竭力想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他对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李原草说:“我宁可让日本人的飞机在大海上肆虐,并切断我们的海上运输线,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士兵踏上辽宁和吉林的领土。把日本陆军挡在国境线之外,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于是,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东北集团军群一起草草拟订了“65号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与其说是用来对付苏联人的,倒不如说是用来恐吓日本人的,其目的是在苏军薄弱的侧翼炫耀武力,使日本陆军认为中国国防军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强大武装力量,从而推迟甚至撤消从地面入侵中国的计划。然而,“65号作战计划”很快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破产了;日本裕仁天皇坚定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内务大臣阿南惟几等人也竭力推动日本早日进军大陆,结果50万装备精良的日本陆军精华还是涌进了中国边境线,此时离“65号作战计划”的制订还不到十天。

日本正式对中国宣战的那一天,东北集团军群司令陈兴润大将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匆忙从长春乘坐飞机赶到南京,要求最高统帅部至少提供30个师(包括5个装甲师和5个摩托化步兵师)的援兵,部署在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一线,这样才有希望遏制日本人的攻势。陈兴润发现,陈卓群总统仿佛在一夜之前衰老了十岁,眼睛暗淡无光,声音也变的嘶哑不清,几乎要被巨大的压力击垮了。虽然已经连续工作三十小时,陈卓群还是坚持与陈兴润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仔细分析了东北战场的战略局势,并保证“在一个月之内把1200辆新式坦克和1500架作战飞机送到东北战场,从而彻底改变战争局面”。陈兴润担忧地说,一个月之后苏联人恐怕早已攻陷哈尔滨和长春,日本人可能也已经拿下整个辽东半岛了,那时再提供支援就没有意义了,除非立即把主力部队从牡丹江、松花江下游和吉林东部撤出来,营造一条新战线,或许可以多坚持几天。陈卓群的答复是:“决不能撤离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也必须保住;至于吉林东部地区,能够坚守就一定要坚守,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才能撤退。”这个指示几乎断绝了一切撤退的可能,大量被围困的步兵师、装甲师和火炮辎重就这样丧失了最后的希望。

6月14日,传来了东北集团军群“南方突击集团”被全歼的消息,牡丹江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牡丹江战役集群司令靳成亮上将向东北集团军群司令陈兴润提出了两个选择:要么立即放弃牡丹江,把剩余的正规军和民兵撤到哈尔滨;要么派两个装甲师和大量反坦克炮增援牡丹江,与苏联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率领的多兵种混成集团军决战。陈兴润手头已经没有预备装甲师了,东北各个工厂制造的20式坦克都要送到哈尔滨前线去,不可能有多余的坦克支援牡丹江。于是他只好答复靳成亮:“我会支援你100门反坦克炮,而且我会想办法让你从牡丹江撤下来。松花江下游的守军已经开始撤退,哈尔滨将是我们的下一个决战地点,所以牡丹江是可以放弃的。”

同样是在6月14日,最高统帅部终于同意放弃松花江下游的佳木斯、依兰、鹤岗、通河等城镇,并把依兰战役集群撤退到哈尔滨以北,作为哈尔滨外围防御的支柱。可惜这个撤退的命令下达的太晚了,佳木斯早已失陷,依兰战役集群也在苏联优势坦克的猛攻之下节节败退,差点就要全军崩溃。幸亏我指挥的牡丹江战役集群“北方突击集团”在林口打了一个歼灭战,消灭了苏联一个精锐坦克师,使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如临大敌,不得不再次调用一个坦克师、一个炮兵师去进攻林口,这才让依兰战役集群有了一点喘息之机。6月16日,依兰战役集群已经撤退到离哈尔滨只有280公里的木兰镇,暂时与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的追击部队脱离了接触,算是进入了安全地带。后来,依兰战役集群的许多军官都感谢我“帮了他们一个大忙”,甚至“从苏军坦克履带之下救了他们一命”,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

依兰战役集群带着残破的几十辆坦克和少数自行火炮撤到了哈尔滨外围,牡丹江大桥的战斗才进入白热化阶段,牡丹江战役集群已经把预备队都用光了,罗科索夫斯基却还有两个步兵师、一个机械化军的预备队没有使用。6月17日,陈兴润再次飞往南京,恳求陈卓群总统允许放弃牡丹江,不要再浪费所剩无几的反坦克部队。然而总统却突然变的乐观起来,林口伏击战和牡丹江大桥争夺战使他认为“苏军战斗力也不过如此”,哈尔滨和牡丹江两个战略重镇可以同时保全。陈兴润一再要求“要么派出援兵,要么撤出牡丹江”,总统却要求他炸毁牡丹江大桥,并派出小部队到罗科索夫斯基后方骚扰,尽可能拖延时间,“固守待援”。国防部长蔡景丰也赞成死守牡丹江,他强调牡丹江有一条通向吉林的铁路,如果苏联人夺取牡丹江,就可以沿着铁路线杀向吉林,与日本人会师,这简直是最糟糕的情况。蔡景丰拿出一摞国防工业资料,吹嘘说“已经有十个强大的装甲师正在紧锣密鼓的组建,全部装备改良型的20式坦克,拥有37毫米火炮和25毫米加强装甲,可以轻易把俄国人赶回老家”。陈兴润简直哭笑不得,他反问蔡景丰:“您是否知道,苏联的T-26坦克也比20式强的多?您是否知道苏联的T-34装备着76.2毫米火炮和45毫米装甲,所谓的改良型20式坦克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蔡景丰只得支支吾吾地说,他认为苏联并没有很多T-34,大部分都是T-60轻型坦克和BT快速坦克,这两种坦克都比不上中国的20式。最后,陈兴润大将带着一肚子怨气离开了南京,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甚至希望自己的飞机在归途中坠毁,这样就可以脱离无边的苦海,不用再与武装到牙齿的苏联匪徒作战了。但是,军人的责任使我必须回到工作岗位,无论最高统帅部做了什么傻事,我都应该听从命令,坚持奋斗。”

6月18日,陈卓群总统签署了一道命令,正式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预备队成员主要是刚刚成立的集团军,以及被打的残破不堪、被迫从前线撤下来休整的部队。在北京、太原、南京、西安、武汉和成都各成立了一个新的集团军司令部,这六个新集团军的骨干力量都由预备役部队、基干民兵部队中抽调,但基层士兵绝大部分是毫无经验的新兵。各个军官学校、陆军预备役学校和特殊兵种学校(如防化兵学院,空军指挥学院和海军陆战队学院)的学生都中止学业,成立了自己的师,仅仅是北京、南京两地的军校学生就建立了三个师。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士兵,而是缺乏富有经验的中下级军官,尤其是装甲兵、摩托化步兵军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军官纷纷被征召入伍,预备队年龄最大的团长甚至超过60岁,下级军官的平均年龄也超过35岁。关于预备队的使用问题,大本营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国防部长蔡景丰认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组织训练预备队,不要急功近利,等到预备队具备一定战斗力之后再送他们上战场;国家安全顾问卢浩轩则认为战局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没有时间慢慢的训练预备队了,应该把他们立即送到战争最需要的地方去。两派人物争吵不已,陈卓群总统也不知道该听谁的,结果就在这种无意义的争吵中,牡丹江于6月19日沦陷。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