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wukan
诸武离开枢要,武则天又提升一批有能力的官员取代他们,李昭德也由夏官侍郎提为凤阁司郎,新提的这批人皆由较低官位进入了中枢宰相的行列。武承嗣罢相,到女皇那里恶意攻击李昭德,武则天说:“吾用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
但是,李昭德脾气太坏,得罪了不少人,有时也的确专断跋扈。因此,很多人说他的坏话,到女皇那里告他,说他的胆子比他的身份都大,让女皇警惕他。后来果然因其跋扈遭贬,但风头一过,武则天马上又召回,任监察御史,也正合他们的性格[《新唐书》,卷117,《李昭德传》。]。
女皇帝任用娄师德的事,满感人的。他同裴行俭一样,是文武全才的传奇性人物,也是武则天特别倚重的爱臣、爱将。他是郑州人,弱冠(即十岁)举进士,授江都县尉,上元(674年)补监察御史,已是年轻的高级文官了。当吐蕃犯边、唐师大败后,他弃文从军,奔赴前线,收拢散卒,重整旗鼓,立下战功。武则天即位后提拔他左金吾大将军兼丰州都督,成为大元帅级的武将军。武则天曾亲笔写信慰问,称赞他总司军、政,还督军屯田不要国家供给一粒粮食,真是了不起啊,让她既感动又佩服。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召他回京,任为侍郎、尚书高官,接着提拔他为凤阁鸾台平章事,以宰相职务兼官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兰州、河州、鄯州、廓州检校营田大使。武则天再三亲切的告慰他:“这事还得让你去做,请你莫辞辛苦啊”这么一个文武兼备的大将军、中枢宰相,性格即极为温和,器量宽存,从不知争较,史书说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狄仁杰屡屡遭贬,但娄师德屡屡向女皇极国保荐,狄仁杰竟不知道。直到女皇点明是娄师德一再推荐时,狄仁杰才万分感慨地表示羞愧。娄师德和李昭德二人同为宰相,而性格却截然相反。娄师德性格温和,行动不慌不忙,身体又肥硕。他同李昭德一起上朝,李昭德性子急,很快走得很远,发现娄师德还是不紧不慢,便骂他:“你这个乡巴佬,不能走快点”娄师德笑着回答:“师德不为田舍去,谁当为之”[《资治通鉴》,卷205,长寿二年一月;《新唐书》,卷108《娄师德传》。]
这些能臣被武则天用为梁柱,但仍以为不足,当时如狄仁杰、娄师德这样的大臣的确也太少了。而且朝中、军中又都依靠他们,更显不足了。所以,她要破除旧套,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武则天时代成了有唐选人用人制度的大改革时代。
唐初选官,首在贵族特权荫封制。即勋臣、外戚、宗室、高官的后代一出生便是官,而且就是高官。科举所选,中了进士才能得到九品官。所以,唐初的官僚制度仍然是士族地主把持官职,寒门庶族备受排挤。
唐太宗使前朝科举制成为经常的选人制度,使庶族地主有了进身机会。但是,由于录取名额太少,应诏参加考试者二千人,进士只能录取几个人,最多也二三十人,此所谓“栓树只生三十枝”。
的专科人才。建议考试内容增诗赋各一篇(永隆二年增)[《通典?选举》,卷15,典84上。],自此以后科举考试有了诗文的内容,被后世各代采用,对唐代诗文出现高峰以推动作用。永隆二年(681年)前,考试内容是时务策和《左传》《礼祀》等经书。高宗去世后,用“四匦”让国人来都城自荐(见前文),包括平民百姓在内,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破格提拔。
武则天做女皇后,于天授元年(690年)她亲自在都城南门内洛城殿,面试贡人。这就是后世延续千余年的殿试制度,殿试增加了考生的荣誉感,使科举考试受到社会的重视。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又创武举科,以选拔军事人才,适应了当时边疆战争对武人的需求,武科考试,一时延续到十九世纪末年。她还开创“南选”,即从边远地区选拔人才。她增加科举名额,在她辅政与执政的五十多年里,进士及第人数共一千多名,每年平均录取的人数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
武则以为科录取的人数太少,不是官用,尤其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现状,她便于科举制度之外,采取各种方法搜罗人才,让广大寒族知识分子得进官职的机会。她采取自荐、自举、“延思”等方法,不拘一格、不论出身地位,都可以自荐,特别是有文才者更受她的欢迎。
她曾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监察民员的行为作风,又令派到地方的“十道”官负责在地方选人,使天下的各种有用之才都有任官、任职机会。那些因正科名额限制落榜的、乡村教师、各种自学人士皆被搜扬。这些人不再正式考试,就可直接被授官职。为此,武则天还增加实用的官位,如评事、拾遗、被阙等,由这些未经考试者充任。这样一来,吏部铨选的官员人数大大增加,武则天即位之前,全年选官千人以上,而垂拱以后,每年被选用的在小官员增加到五万人。
为防选人太滥,无真才实学者混入被选队中,武则天于长寿元年(692年)创“试官”制度,即把选上来的知识分子暂时授给官职,进行试用,不合格者淘汰不用,合格者继任,好的人才根据个人素质特长和成绩升任。这年一月,武则天亲自召见全国“十道”存抚使选拔的人,“无论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税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于是引起现任官员和贵族的不满,有人以打油诗讥讽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有人又加了一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尤其后一句,是讽刺推荐抚使是被浆糊糊住了心窍,而武则天女皇被灰土迷住了眼睛。他们用的老子“播糠眯目”的典故,说的是政治不英明净做昏乱的事。因此管理肃风的御史使便去调查,抓住了写后两句的儒生沈全,说他诽谤朝政,要在朝堂上施以杖刑,再交给刑部处罚。武则天笑着说:“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资治通鉴》,卷205,长寿元年一月。]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读唐书,看到这个记述后,拍案叫绝,批十个字:“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矣
武则天还增加许多“制科”。制科又名制举、特科。由皇帝临时定立科目,下令考选,因皇帝的命令称“制”而得名。根据王应麟(宋代人)所著《玉海》开车,制科出现于汉朝,但其科目有限,唐朝武则天时有过五十九科之多,并且认为统计不全,不止此数。较为重要有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还有“词标文苑科”、“文擅词场科”、“殉节宁邦科”、“长才度科广”、“超群拔类科”、“不求闻达科”等等,难据其数。总之,尽是让选人程序简单、多样,让那些出身寒微而有才识者进入仕途,使朝廷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坐殿以“制科”选贤,一天就选出一百三十多人充实朝廷和地方。
她还多次下诏求贤。诏书要求地方官把那些“其才广度,沈迹下僚,据德以仁韬声幽闭,怀辅佐之器”的人才全推举上来。还下《搜访贤人诏》,极其殷切地让大臣和地方官把城内的奇人异士搜访出世,千万别让姜太公那样的人遗漏在草泽中。那些“英谋冠代,雄略过人”、“冒白刃其如归,恉苍璧而不顾”、“捷若迅雷,走若追风,弯弓则七札洞开,奔阵则重困自溃”的大智、大勇、誓死如归等人才也全都请出来。
她还生怕官员们不肯尽心,应付差事,因此告诫他们说:“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卿等访求,务应用心,万不可随意言无”。正是她殷切的期望,才出现了武则天年代科举制、荐举制、自荐制等人才渠道的产生,出现了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的盛举。
由于选出的人数多,武则天又创造了则天女皇年代特有的考核黜迁制度。通过特有的黜迁制度,尽快地把不合格者淘汰,而把能力强的尽快升迁。以往的考核定死在三年一考,武则是随地考核,而且采取逐级考核、推荐。就是让高级官考核中级官、中级官考核下级官,这样很快就产生了结果。如娄师德经考核认为狄仁杰是可用之材,便推荐他、为他打保票,而又经狄仁杰考核、推荐了姚元之,姚元之又推荐了王柬之。最后她自己再经考核,如果才堪大用,她一下子就会把他选入国家中枢或疆臣大员行列中,不会让优秀人才慢慢熬,半生升不到位子上的。
她的气魄很大,创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奇怪的官名,这是由四品官员直升宰相的制度。由于四品官员人数多,四旋余地大,因为众多老臣反对她,她也不断地把这些思想保守的顽固派拉下座位,她就通过这“同平章事”的头衔,不断起用低级官员,一旦发现他们合格,立即把“同”字去掉,变成正式之职,否则便立即改任他职。在她做皇帝的20我年里,有许多宰相是由该职提为正式宰相的。
她驾驭百官的能力也不是一般皇帝能达到的。她不仅有一套措施来考核、升赏、黜贬各级官员,还有一套教育官员的理论体系。她主持编写的《臣轨》和《百僚新诫》便体现了她的理论体系。《百僚新诫》不知何年已失佚了,《臣轨》还能让人见到。这本书共有十章,包括君臣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涉及了规范、教育官员的方方面面,是教育国家官员的好教材,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例如说何为公正之官?她指出,只是阿谀君主,让君主心里高兴,这是很坏的官,只能让君主昏暗,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君主有了错误,臣下必须“谏诤”,敢于谏诤、为国家社稷而谏诤的官,才是公正之官。她用最根本的一条要求官员,就是要官员的实绩,而不是口头。例如州县官是面对农业和农田的,你所管辖的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你就是好官;“为政苟滥,户口流移”你就是坏官。说别的,一概是废话。
三十四任用酷吏及酷吏下场
任用酷吏是武则天的一大弊政。由于武则天作为女人临朝,又是把李唐王朝一脚踢开,传统思想的官员们一哄反对她,不把顽固势力清除,她根本无法立足。矛盾的尖锐性,客观上让她任用酷吏,清除顽固派,清除李唐宗室。但是,使不少清正之官也遭到杀害,便造成女皇登基前后较长时间的血腥政局。这是女皇统治的黑暗一面,不可原谅。
武则天任用酷吏开始于镇压徐敬业叛乱和裴谋反事件后。当时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直接面对大规模的反对行为和满朝的对对者,政局动荡、矛看尖锐而复杂。当时没有任何力量能调解这种矛看,不是武则天清除反对者,就是反对者齐来踏死武则天。而当时的最市政和权操于武则天之手,她便以政权中最严酷的部分,用杀戮解决反对者。她用军人去镇压突然发动的叛乱,而用酷吏去对付一个个的反对者。于是,酷吏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政治是很奇妙的,似乎什么样的政治气候就会自然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来。武则天面临的政治很凶险;反对派也面临凶险的政治。这时就产生出一批极其凶残,会以各种手段和刑罚杀人的酷吏,这些人不用组只和训练,就自会害人和杀人。
垂拱二年(686年),一个酷吏诞生了。他叫索元礼,是个“胡人”(即少数民族),他向武则天密告下面的反对者,武则天让他去抓、去办理。结果就抓个正着,而且一抓就是一批。因为当时的反对者本来人数就多,大家都拿斜眼瞪着武则天。所以索元礼抓多少武则天都相信。武则天便认为索元礼是个抓坏人的能手、办理案件的天才,就赏他个游击将军的军衔。
索元礼告密和杀人,很快得了个将军官职,由于赖平民变成了将军。于是,一个个这样的人循迹而来。尚书都事长安籍的周兴、万年籍的来俊臣,就模仿着索元礼办法干。周兴就长官迁为秋官侍郎(刑部司郎),来俊臣弄了个御史中丞的高级官。
于是,这几个著名的酷吏应运而生。酷吏们抓人用的是诬告的办法,而且一告就准,原因是他们收买一批无赖,一起投状上告,不由人不相信。而审讯用的酷刑,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残酷,不怕疑犯不招供。人抓到了,口供也有了,武则天不能不信他们。他们用的酷刑明目繁多,数不过来,有什么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凤凰晒翅、驻驹拔撅、仙人献果、yu女登梯等等。名字名雅或俗,效果都是一样,不报供就一直整下去,除非被整死,不然无人能过得去他们发明的凶刑。他们自己为组织队伍,由周兴、来俊臣、万国俊共同编写了《罗织经》,是专门研究怎样诬告、连琐诬告方法步骤的。至于如何让人招供,只要有一颗豺狼凶残之心,现场学习用酷刑逼供就可以毕业通过,成为合格的酷吏[《资治通鉴》,卷203,垂拱二年三月。]。
抓住疑犯后,把无数的刑具摆出来,或拉出个犯人现场一表演,疑犯便战抖流汗,自愿招供,免受皮肉之苦。可是,武则天经常发布赦令,敕免天下一般罪犯。这帮酷吏们一见敕令,就立即让狱卒杀死重囚,然后再宣布敕令,人已弄死了,只能让死尸听敕了。
开始一段,酷吏们诬告、杀害的人多是无名之人,历史上也没有记下被害者的姓名。到武则天称帝之后,因改朝换代,必然要清除一些死硬的反对派,这主要是李氏宗室王和朝中及地方官员。酷吏们看准时机,便把迫害的矛头对准了朝野的反对派大臣。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