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藏.此章勿看,明日必有更新
这些史料或笔述为正史所载,虽仍难成信史,但裴炎外甥请使江都,去策划叛乱,如愿而去,裴炎就成了难以摆脱的嫌疑。而当叛乱已成事实后,作为一国宰相、顾命大臣,出了如此大事,不见裴炎的镇叛行动。武皇后自然要征求宰相的意见,他却回答:“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坚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
裴炎不仅不提只字平叛,反而利用叛乱逼太后归政,司马光就认定“炎欲示闲暇,不汲汲议诛讨”,是在故意拖延时间,让叛乱者有机会从容行事,再用扩大事态,不可收拾,逼太后规政。无论是要自己做皇帝,还是还政睿宗,他仍做辅弼大臣,此时他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朝中就有人看出了他的阴谋,监察御史崔詧(詧,察的古体字)上书说:“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求太后归政?”武皇后早已觉察到裴炎的野心,看到田崔詧的奏书后,即令人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将裴炎拘捕,审理此案。当时有人劝他向太后逊词求免,裴炎知道他自己陷得太深,无法解脱,就说:“宰相下狱,安有全理”表示不向太后低头,自愿赴死。
此时,朝中大臣对徐敬业的叛乱几乎无人过问,而当裴炎被捕入狱,却都激动起来。凤阁舍人刘景先、凤税侍郎胡元范站出来说:“炎社稷元老,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太后说:“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就是说,裴炎已有了谋反的迹像了,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他二人急不择言地回答:“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太后见他们二人如此着急,仍笑着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此刻,文武大臣都自愿替裴炎作不反的身证。
武皇后见到朝堂上起哄,更是见裴炎在朝中众官员的代表性,她要杀一儆百,先威慑这些反对力量。
光宅元年(684年)十月丙申,下令斩裴炎于都亭。担保裴炎不反的刘景先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长史。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岛琼山县),死在流所。吏部侍郎郭待举被贬为岳州刺史。认为裴炎谋反的李景谌被提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办案有功的骞味道升为代理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职。
裴炎被处死后,他的年为十七岁的侄儿、太仆寺丞的裴伷先上表请见太后。太后召见了他,责问他说:“汝伯父谋反,尚何言?”裴伷先说:“臣为陛下画计耳安敢诉冤陛下为李氏妇,先帝弃天下,遽揽朝政,变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诸武。臣伯父忠于社稷,反诬以罪,戮及子孙。陛下所为如是,臣实惜之陛下早宜复子明辟,高枕深居,则族宗可全,不然天下一变,不可复救矣”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发此言”即是说,小子你胡说,你懂什么敢说这些话。便命人领他出去,裴伷被人架着往外走,仍不断回头说:“今用臣言,犹未晚”人们拉他,他就是打坠儿不走,反复说这话。太后被弄得发急,命人拖倒打了一百杖,并下令把他流放到瀼州[事见《资治通鉴》,卷203,光宅元年十月。]。其行为按唐法当斩,而裴炎反也应诛族,裴伷先也是明知将被诛族,才敢找太后出气求死。然而,武皇后对这样的敢于当面指责他的人,反而不加重刑;对那些奸诈小人就没这么客气了。
例如在裴炎下狱不久,郎将姜嗣宗受命到西京长安去。留守大臣刘仁轨问他东京发生的事情,姜嗣宗讨好刘仁轨说:“嗣宗党裴炎有异于常久矣。”刘仁轨很鄙视这种见风使舵的小人,反复问他:“你原先就已觉察到裴炎要谋反吗?”姜嗣宗仍点头称是。刘仁轨说:“我有一封奏表,请你带回东都交给太后。”姜嗣宗欣然同意。他带回刘仁轨的奏表呈给太后,还未及退出,太后急命人把他拉了下去,绞死在都亭。原来奏表上说:“姜嗣宗自己说,他早知裴炎反情。知而不告朝廷,当死。”
裴炎谋反案也牵连不少人受害。如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曾上表为裴炎申述无罪,而程务挺过去又一直与叛将唐之奇、杜求仁要好。正好有人密报:“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通谍。”武皇后接到密报后,以为程务挺是大将,在军队中权重威高,一旦有异心就情况严重了。于是,未待查明真假,便密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中斩了程务挺。接连串又因王方翼与程务挺关系密切,乃逮王方翼下狱,遂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岛凉山),后死在那里。程务挺、王方翼都是守卫西疆国土的大将,立有许多战功。在混乱中可能为仇家所乘,武皇后情急难察,不幸被杀、被贬,实是一大损失。
事后,武皇后对诛死程务挺甚党悔恨。然而她又感觉朝中军有功劳、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又多不能容忍她,这使她甚为痛苦。她鄙视那些小人,但那些小人往往对她极表忠诚。这种矛盾她不是不知道原因,仍然是功臣名将传统思想深重,不能接受她一个女人执政,看不起女人,只想为大唐国家、为李氏王朝立功卖命。不想为女人、为外姓做官,内心里以为这是耻辱、不合天地人伦礼法。这种尖锐的、根本性的矛盾叫她如何去解决。她只能对那些干臣名将耐心地等待,等待他们改变想法,拥护她、辅佐她。然而,她毕竟是执政者,当一些干臣名将硬是不听话,逼得她无路可走时,她就要开刀问斩。
对于那般小人,立了功又不能不赏;立功不赏谁还再立功。但她也尽量不让这些人太得势。在裴炎事件中,李景谌立了功,当时给他赏格极高,让他当了宰相。半个月后,她便罢免了他,换了个司宾少卿的闲曹。崔詧是首先揭发裴炎谋反的人,也为他封为同平章事,接近宰相了,事后也被罢免;同时被罢的还有沈君谅。那个办案有功的骞味道被提拔为中书令,职务取代了裴炎。一次,有个官员因故被贬职,就到他那里去申诉说明情况,骞味道不敢作主承担责任,说:“此太后处分”就是说,这是太后决定的,你去找太后吧。而当时在场的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刘祎之却说:“根据听犯的错误,改任官职,是我向太后奏请的。”言外之意,有事找我,有错我负责。武皇后知道了这件事,便把骞味道贬为青州(今山东潍坊一带)刺史,升刘祎之太中大夫。她把这个事讲给大臣们听,说:“君臣同体,岂得归恶于君,行善自取他”[《资治通鉴》,卷203,垂拱元年三月。]
平定徐敬业叛乱和平息裴炎谋反案后,因不少官员发生了变动,有的被杀、遭贬。同时,在这一系列事变中,也多少能知道官员们对她的态度,只要没有明着反对她执政的,她都根据他们的官职和才能充实到朝廷中枢之中。以积官尚书裴居道、右肃政大夫韦思谦、天官尚书韦待价为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冬官尚书韦苏良嗣为维言,以裴居道为内史。提拔文昌右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再次调整,以岑长倩为内史、苏良嗣为左相、韦待价为右相,韦思谦为纳言。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名士,被武皇后任用,使太后执政下的朝廷中枢规整充实。
不幸的是,这年正月底留守西京的老臣刘仁轨辞世。他是个忠厚、正直、勤勉的人。他出自贫寒,做了高官从不傲贫,与旧时故人仍交好如初。他的忠厚质朴受到了武皇后的倚重,所以那次他同样以吕后之事劝谏太后,她知道是他真心为自己着想,才虚心接受劝告。因此,挽留他,让他留在宰相的行列中,并让他留守京师,十分信任。他死时年已八十四岁。武皇后为他废朝三日,令百官赴吊。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食邑三百户。
从武皇后对刘仁轨等人的态度看,如果众臣接受武皇后,抛除“母鸡司晨”的成见,真诚待她,虚心服务。武皇后就不会成为后来被迫诛杀反对派的女皇帝,她执政中的悲剧也不会一演再演了。
平息徐敬业叛乱后,武皇后又改新年号以作纪念。她以《尚书?武成》篇中的一句话,即“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所表示的意义改元“垂拱”。垂拱元年是公元685年,那年武皇后六十二岁。
“垂拱而天下治”,就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之意,是儒家追求的治国办法。能让衣襟不动摇、拱着手什么也不干,天下就太平了,那可不容易。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哪个朝代也未能做到,让太史公司马迁极尽吹捧的汉初“文景之治”也充满了争夺和血汗。武皇后的年代更做不到。
首先,她满朝的文武官员就不让垂拱而治,他们不会让她那么悠闲自得,他们每看到紫色云帘后面太后的身影,就会从心底升起一种莫大的人格耻辱感。而武皇后又偏偏是一个无比倔强的女人,她不信以她的才干就是不能让这些人服从她,不服从她也绝不会后退。她们君臣之间一直就那么“将”着;她一个女人坐在似乎只有男人才能坐的那位子上,和一大群男人硬顶着、硬“将”着。让她如何能“垂衣拱手”?
在诛杀了裴炎、程务挺,镇压了徐敬业之后,看着殿上一排排冠带朱紫的男人,她站了起来,在那片紫色的薄薄的帘幕后面站了起来,故意让这一排排男人能清楚地看见她虽年过花甲,却依然英挺的、女人的身躯。然后,突然严肃地发问:“朕并没有辜负天下、辜负诸位,你们说是不是?”群臣齐声回答:“是的”
她停息片刻后,提高声音,激动地继续说:“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帝弄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地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治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武皇后高慷激越,声迴殿内。尤其她说“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是谓“今天,反对我的领头大都是将相”此时,她已压倒不住漏*点,声色俱厉,最后说:“你们之中,有能超过裴炎、徐敬业、程务挺的,就请站出来反叛我不然就得好好服从,不要做出让天下笑话的事情来”
武皇后说完,压着怒火,缓缓坐了下来。此刻,群臣跪地,不敢仰视,异口同声地回答:“唯太后所使”[《资治通鉴》,卷203,光宅元年十二月。]
这次武皇后对群臣的严厉训话,由《资治通鉴》注引《唐统纪》,而《考异》认为“恐武后亦不至轻浅如此。今不取。”实则,武后为情势所迫是能做到的。
为考查朝中大臣及地方官们的言行动态,并直接听取臣民谏言和冤抑之情,在垂拱元年二月,武则在令于“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资治通鉴》,卷203,垂拱元年二月癸未。]登闻鼓设于西朝堂外,肺石为红色如肺,设于东朝堂外。即设悬鼓和肺石,让臣民百姓自由登石或击鼓,让御史接取状纸,直接呈给武皇后本人。
这是她自己与群臣严厉训话后,整饬朝中百官和地方官的办法。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皇后下诏“复政于皇帝”。即不再临朝称制,让睿宗皇帝亲政,其目的为缓和朝野对她执政的不满情绪。但是,睿宗连忙上表,坚决推让,不肯接受。诸史书皆记:“睿宗知太后非诚心”;朝野也说她是故作姿态,并非真心归政。不管她出于何种心理,这次下诏归政效果不佳,她还是继续临朝称制。
武皇后继续临朝,乃于垂拱二年三月铸铜为匦(gu音轨,匣子)放在朝堂的东、南、西、北四角。太后制铜匦的初衷是和“垂拱而治”的想法有关系的。铜匦如同今天的意见箱,是让广大民众把自的意见写出来投放在箱内,以供领导采纳。让大家自己投与采取开大会、走访、座谈会等形式相比较要方便得多,不用采取行动,只要放那么个匣子,等着让大家自投就行了。好比张网捕鱼捉鸟。甚至连手也不用拱,你该干啥干啥去,到时候来网里拿鱼拿鸟就得了。意见匣,武皇后的铜匦,是一个意见,方便啊。所以,这方便的铜匦,就是垂拱而治的工具。
设铜匦用时兴的话说还有改革开放之目的。武皇后的思想就是个改革开放思想,她是个女皇帝,女人做皇帝开天辟地她是独一家,没有个改革开放思想是做不到的。要开创一个前人未做的事业、前人未到的境界,在皇帝门前设意见箱,大事宣传、鼓吹,让全国人都重视,想说什么说什么,广开言路。你想,没有个改革开放的胸怀能敢敢做吗?一些领导人有了错误,掩着、盖着,就怕人给揭开来,就怕人揭发、检举提意见,思想封闭,能敢让大家大张旗鼓地提意见吗?
设铜匦也有个治理整顿的想法。她们朝内朝外官整天盯着她,看她是个女人不顺眼,不姓李而姓武就不该坐在男人和老李、小李该坐的座位上。私下里骂她、背地里瞎搞小动作,甚至舞刀弄枪朝她来。现在,她弄个匣子放在朝堂前,发动全体随时把那些阴谋掀出来。这是让全国的或官或民一起帮着她防备阴谋诡计搞颠覆。同时,也让百姓监督,官员们互相监督,治好官风。
武皇后设铜匦还有个招揽人才之目的。她求才若渴啊,有才的大臣们多不配合她,不配合才高八斗更糟,鬼主意多、影响力大。前些日子训话,她当着百官的百叫号,不就说反她的“旗手”们全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大人才吗?但是,光叫号不行呀,她自己的官,发给他们高薪、给最高级的住宅、高车骏马,不是养着用来叫号比功夫的啊所以,她要招集忠心给她干事业的人才来,补充不足、取代那些不配合者,也让在位的杀猪匠们有点急迫感,不是不配合吗?老子要另请高明了
所以,武皇后设的是四个匦。时至今日,武皇后其人是很难研究的。她每做一件事,全被人给弄得稀里糊涂、黑白颠倒,想说清楚,难啊比如她设“四匦”之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人全一齐说:“整人”连咱们那些想说点实话的史学工作者们,也被古今中外的大史学家们弄得束手无策。流了十身汗水也找不到说实话的证据,证据哪去了?开始就被毁掉了,哪去找所以,我们可怜的要说点实话的史学工作者也只能低声随和了。哎这是史学研究们悲剧啊。然而,悲剧是美丽的。如果《红楼梦》不出现悲剧,不被高鹗们肆无忌惮地篡改、断貂续狗,哪还有数百年红学研究的美好悲剧?传统的力量太强大,几乎扼杀了真谛之美。然而,夭折的美丽孕育了火种,终将死灰复燃,冲破僵硬的历史外壳而发泄其被阻遏的力量。武皇后的研究也是如此,人们终将会发现武皇后历史的不朽新价值,这是被历史的沉沙所掩盖的史学的悲剧,终于会被重新搬上舞台,展示出惊心动魄的光彩。
历史的真实是:武皇后立“四匦”是为的治理天下,治好天下,是她垂拱年间的一个重要的施政措施。她共立了四个匦,放在朝堂外东面的叫“延恩”匦,是个用人自荐匦,可以写你的自荐材料,包括个人的作品,此所谓“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为求人才,上一年她曾下诏:“凡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这次立的“延恩”匦,是个求才的办法,是上年求才措施的继续。
放在朝堂南面的铜匦叫“招谏”匦,“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这是虚心纳谏,让官民畅所欲言,提供治国的正面建议和反面的教训。
[www.bxwx.net]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