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章.炮兵炮(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真的,实际上在欧洲是一战以后才有复合炮身火炮,早于欧洲将近300年,中国就使用了这一技术。鸦片战争爆发前1840年发展出锻钢炮,这是当时最强的火炮制造技术。1841又开发出铁模炮,领先欧洲30多年。除了锻造钢炮外,开战1年后,在1841年清朝又发明了铁模炮,而这一技术欧洲要30年以后才掌握。贺公子想到这儿暗自心惊,到现在,还有不到10年,不能再耽误了。

“欧洲风帆时代的火炮从1758到1805的纳尔逊时代以来,火炮的有效射程和杀伤力都没有什么提高,就有效射程来说,前膛装滑膛炮对于1英里,也就是三里多点的目标,几乎没有杀伤力。”

“鸦片开战,英军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也在3华里左右,最大射程9华里之内。英舰重型炮的射程不一定大于清军海岸重型炮的射程。”江泰安点点头说到。

这点他也从史料记载中看到,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钦差大臣裕谦奏:“英逆所恃惟船与炮……至于数千斤之大炮,夷船虽能任载,而只可施于深水外洋,不能施于近岸之内洋。盖内洋水浅,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为之拦护,若放此数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经搁浅,船底着实,立刻震裂。故在内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不过口门窄而后身宽,多受火药,且施放灵熟,较官炮略远一二里,然亦止及数里之内,实无远及十余里之事。”

“而且,战争爆发前以及爆发之后,清朝铸重炮之风再起,铸炮工艺瞬间就超越了英国,这些新工艺制造的火炮,实际性能比英军火炮还好,射程更远,工艺更先进,因此被称做新炮。在得知英夷照会开战后,朝廷与沿海各省开始大力铸造重炮,除了各种旧炮与仿造炮外,还研制锻造钢炮成功,虽然不是什么巨炮,但炮膛坚钢光滑无比……炮愈轻,工愈精,力愈大。铁经百炼,永无铸造之炸裂。施用灵活,尤胜巨炮之笨重。性能远高英军普通火炮。也就是说,英军开战决议刚下,舰队抵达中国海岸之前,清军就有了性能更高,工艺更先进的火炮。”江泰安对于鸦片战争前后英军以及欧洲列强火炮技术可是太了解了。

“即使不算锻钢炮与铁模炮,清军新铸的巨炮的最大射程也可达7、8里,有效射程可达4里以上,比外购的重型夷炮远了将近1倍。根本就不比英军发射68磅炮弹的巨炮射程差。而英军巨炮也很少,通常火炮也不过就是射程4华里以内的重型夷炮而已。”

“而发射的弹丸威力方面,清军在战争爆发后不但有进口的或自制的68磅炮弹巨炮,还制造出了发射80磅炮弹的万斤巨炮。在镇江湍山关江防炮台,就有至少四种类型的球形铁铸实心弹,最大炮弹竟达80磅重,当时在此炮台曾使用了万斤巨炮轰击英舰。由此可见在重炮性能方面英军实际没有优势,而清军火炮的性能急剧提高,反使英军火炮性能陷入劣势。”

“中国和英国使用炮弹相差不多,都是球形实心弹、霰弹和空心爆炸弹。实心弹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大,因为它制造简易,成本低廉、且不论长短轻重火炮均可使用,特别是用长管重炮发射时可以达到另外两种炮弹所远不能相比的距离。”

“实心弹的破坏作用完全取决于它飞出炮口后所具动能的大小,而动能则由炮弹的质量即重量与初速平方的乘积来决走,在初速一定的情况下,炮弹的重量愈大。其打击力就愈大,既然清朝的五千斤级大炮只能使用24磅弹,英制7280磅约合5538斤,而同样重量的欧洲火炮却使用68磅弹,相形之下,我炮之打击力自不如彼。战争期间时人有我炮炮子被碰回之说,指的是我炮射出之弹不能击穿英舰板壁。其中原因并非我炮之构造原理与基本性能如何落后,而正是因为炮弹重量不够的缘故。”

“霰弹,由炮口射出后、散布面积广,对近距离集群目标施行杀伤颇有效力;清代前期的短管轻型火炮如威远炮、子母炮、劈山炮,都曾被用于发射霰弹,但自乾隆中叶以后似乎只以劈山炮作为霰弹专用炮。”

“空心爆炸弹,就是榴弹、击中目标时具有巨大的威力,即冲击波和弹壳碎片所生破坏作用。因此这是一种比实心弹更能充份利用火药爆炸力的炮弹,代表着炮弹的发展方向。”

“炮弹的铸造技术也与欧洲水平相当,1841年清军用失蜡法浇铸炮弹,铸得的炮弹光圆无痕,实心弹方面自然性能相当。爆炸弹清军也有,但英军用的多,清军用的少,主要是因炮击的目标不同,所以所用弹种不同。开花弹有它严重的固有缺点,如很难让引信在准确的瞬时引爆;就是引信工作性能完好,也只有高度熟练的炮手,综合考虑距离、方向、敌上空爆炸高度等诸元以后才能进行射击。所以榴霰弹尽管成效卓着,在19世纪使用尚不普遍。在战争初期英军开花弹曾给清军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慌而已,而英军也不是全发射开花弹,因为清军不少炮台防御工事坚固,开花弹根本无法破坏,所以也是大量使用实心弹。”

“开花弹也根本不可能破坏厚实的西洋橡木战舰船身呀,英军是为了消灭清军暴露的人员频繁发射开花弹,清军炮台重炮使用链弹、杠弹、实心弹,就是为了对付英舰。”谢长庚对开花弹不太信任,虽然听说这次征倭,不少有了开花弹,而且效果极佳,但耳听为虚。

“清军自乾隆年间打金川之后,陆战基本已经不用重炮了,都是轻炮与鸟枪,用开花弹根本无威力,所以也早就不用开花弹了,因此清军炮手对开花弹无认识并不奇怪。英军动用开花弹后,由于清军对开花弹无认识,因此造成一定慌乱,朝廷官府很快将开花弹的实际情况通报沿海各地清军炮台。”

“中土本有此法,福建省新炮膛口过大,即用的开花弹,不足为奇。”谢长庚道,可以说除了开花弹,英军其它所有炮弹清军都已熟悉。所以开战初期,多数清军不识开花弹,英军也没有靠火炮打下任何炮台。

在战争中,当尚未深入了解敌方火炮的构造原理的时候;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他们打来炮弹的威力。鸦片战争中英方虽然仍在使用球形实心弹,但已大量使用新式爆炸弹,可以用普通的前装滑膛炮从兵舰上发射到相距较远的我方炮台,炸裂四散,致守台将士多有伤亡,军心惶恐,给清朝官员留有强烈印象,关于英夷炮利之说正是由此而生。

“八十年前,一个英国炮兵军官亨利拖拉普耐尔发明了榴霰弹。这种弹不像以往的霰弹那样一出炮口即飞散开来,而是被装在一个空心。弹壳内装有爆炸药,并且装有一个可像证在目标上空准时起爆的时间引信,兼有霰弹和爆炸弹双重性能,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时间引信,因此可以被装入长管重炮的膛底,而不是只能被置于炮口以短管炮发射,于是具有与球形实心弹相同的射程。榴霰弹的出现是自17世纪以来火炮技术发展史上的首次重大变革,炮弹的性能与威力产生了一个飞跃性的进步;特别是其中装有起爆药的时间引信,既可用于榴霰弹,又可用于弹壳内不装霰弹子的普通爆炸弹,从而一般的球形弹都可被装人炸药、却不再有射程短和使用困难且危险的缺点,这种新式爆炸弹,包括榴霰弹,就是鸦片战争时英人炮利之说的秘密所在。”

谢长庚连连点头:“要是这样,征倭海战的事,信了。这可不行!咱不能等啦。”

“英人火器之利,这才见到关键所在。就是这时间引信。”林吉太恍然。

“火炮炮架方面,在开战当年就开始采用磨盘架,在炮架不做移动的情况下,就可以旋转炮身,也达到欧洲水准,不亚于英人。”战争之时,中国火炮的问题之一是命中精度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火炮缺乏可以灵活转动的炮架。以火炮的机动性而言。战争前后,清军对炮车、炮架不甚重视,许多火炮没有炮架,一些炮架只能调整高低夹角而不能左右活转,限制了射击范围。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靖逆将军奕山等奏:“查从前旧式炮架笨滞坚涩,旋转不能如意,且系寻常杂木,木性松脆,一经炮发震动,榫缝开裂,既难取准,又不能再行施放。况从前所用炮位数百斤及一千斤上下者居多。”

而英军火炮都使用了统一尺寸的旋转炮架,为了便于机动,炮身可在分解后吊离炮架,装入专用炮箱;炮架用车牵引,可以迅速转移,设置新的火炮阵地。

至于双方火炮的射击精度,这时候的英军已对弹道学作过初步研究,瞄准器具也已具备,使之射击精度大大提高。《海国图志》中云:“……击八十丈以外,炮口加高,量高补坠。有量天尺插在炮口,以定远近。加高度数,折为尺寸以补坠数,兼炮架活动,上下四旁,多系滑车,轻快便捷,皆中国营兵所不习……其铸法合度,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或安头上或安尾后,或头尾皆安,亦合度数……演时或用千里镜,或就引门测试对靶,自一十丈至百丈左右,皆有逐处加高补坠高低转移。如击七八十丈及百丈,制一象限仪,插入炮口,如上段所述方法加高一度,至五十丈高八尺七寸四分,至百丈高一丈七尺四寸八分,攻击甚准。”

反观清军火炮射击,士兵大多凭经验。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命中率差距甚大。指挥火炮瞄准的象限仪,很多炮台已无人会用,要到处翻书现看。不过到1841年各炮台都已掌握了火炮瞄准。

贺公子在《英军在华作战记》看到对虎门炮战中的清军火炮的描述:“……这些炮台中的许多大炮都装有瞄准器,瞄准器是笔直的金属片,钻着三个孔眼,用以射不同的距离。炮口装药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们的而造的。”

此外,但炮管无法承受持续射击,隔一段时间就需休息以冷却,故每小时平均只可能发射8发,每天通常不超过100发,且铁炮在射击600发,铜炮约100发后,就已不太堪用。

“再说火药方面,清军已有性能不次于英军的火药,但由于清朝各地官员执行效率低下,并没立即达到全国炮队换用新药的状态,致使清军在许多战争中仍然使用质量粗劣的火药与英军作战。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英军在华作战记》中云:中国火药库是普通式的建筑之一,里面存着几千磅粗火药,装在木桶或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劣的东西。其结果是,逆夷炮无虚发,我炮虽发无准,火药半杂泥沙,轰击不能致远。”江泰安说着又自恨恨不已。

由于连续的太平日子,不管八旗还是绿营,早就疏于训练多年,炮台上的大炮不过是维持吃饷员额的工具而已,在确定战争要爆发后,沿海各炮台被紧急动员,官员视察时竟发现,有不少大炮几十年不用,士兵刷炮时竟从炮膛里刷出了鸟巢。

以火炮的射速而言,战争之际的英军重型火炮,射速一般已达每两分钟3发,其程序包括装入火药包,放入炮弹、瞄准开炮、清理炮膛、再装入火药包、炮弹等。1832年清地理学家萧令裕所着的《英吉利记》中记:其国“有大铳,能于两刻间连发40余次,恐涉于夸,然亦可见其概矣。”

清军火炮和英军火炮相比,两者本质的差别在于技术关键之处改良的成功与否,再加上迟迟未能走出中世纪战争战术观念。

兰芳面对的不是像满清一样虚胖囊肿的软骨巨象,而是贪婪的狼群。兰芳士兵不乏血勇,但是面对帆樯如林的艨艟巨舰,可以成为助力的就是火炮了。

眼下火炮技术日新月异,兰芳若想在日后战事中不落下风,现在就要在火炮技术上急起直追,否则,倭国那百十门大炮就是现成的下场。

....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