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东西两大洲的内战都将进入尾声。。。美国内战,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北方军队获胜,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中国内战,7月19日,太平天国天京被攻陷,10月25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
随着兰芳工业化逐渐显现成果,尤其是从爪哇招聘到的一批数百位工匠和学生到兰国后,各种熟练工匠有志学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从南洋各地开始往兰国聚集。竹网龙堂下属外围掌控的资金也开了口子,各种名目的资金源源流入,各种机器设备物资材料也开始运到,有的价格便宜到几乎就是白送。
人手倒是暂时缓解了,但都是新手,即便是做过的,要想全面达到工艺要求,也相当困难。顾问处的计划送到了,里面把整个生产流程,分成了几十个工序,把现有精通各项工艺的几十位技工排了队,每人专门负责一两项工艺,每项工艺配备十几名新手,专门培训,只精通这一项工艺,各个工艺分段验收,组装时也分段进行,成品例行检验、抽检比例都做了说明。
仔细盘算了生产计划,各坊的掌作发现只需招收不算太笨的新手加以培训,就可以完成生产计划。而且,不用担心技术流失。当然,比起熟练技工来说,价钱也很低了,一个熟练技工的薪金,可以雇上几十个新手,要是学徒就更多了。
采用了流水线生产,产量和加工精度在极短时间内就提高二十几倍。培养一个熟练的技工,精通全部工艺需要相当的时间,需要几年,但培养一批只精通几项生产工艺的熟练工,只需要几周,或者更短,也就是说,支付学徒的薪金就可生产出与熟练技工一样合格的产品,而产量还要更高。
几十个技工都领到了自己负责的工艺说明,这对于大家来说,操作不是问题,只是这种办法都觉得挺有意思。十几位技术最好的技工可以负责几个工艺,带的工艺越多,也就意味着带的学徒越多,津贴也就越多。
几百学徒招进来了,分到了各个技工手下。一个月后学徒开始考核,正式顶班就拿全部学徒工资了,那他的师傅也就开始拿津贴。从这天起,工坊就没断了人,不少学徒们几乎住在工坊,师傅们也不少两眼通红。隔几天,掌工就得敲着一个小铜锣,从车间工坊里往外面轰人。
随着第一批正式顶班的学徒开始上工,做师父的一个个都乐了,兜里装着叮当作响的银钱,这可不是假的。
定额下来了,工序定量,个人计件制,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越快奖金就越多。整个工坊热火朝天,加班加点那是正常的,谁不愿意多做点、多挣点?
伙房也热闹了,原本工人们都是自己带饭,到了饭点,大家仨一群俩一伙的各吃各饭,富裕的就好点,家里不富裕的,自然就简简单单、凑凑活活了。..
工坊的伙房原来只是负责外籍技师和技工的伙食,十几个人,不紧不慢的一天很轻松。这天,劳工局来人了,隔天,搭棚子架灶,几辆架子车拉来一堆碗筷家什,大食堂开张了,所有工人,包括学徒,每天午饭免费。
想着这得花多少钱呢?其实,大食堂几百人的伙食,要得货量大,价钱比各家自己买便宜多了,而且直接跟农家订货,真格的价廉物美,伙房新添的人手都得是工坊的家属,没工资,只管三顿饭,月底分东西。这活儿,多少人盯着,只要家里没有拖累,都想进去。
有了免费的伙房,谁还费劲带饭,到了时间,只要去食堂,排队领饭,宽大的竹棚,上面盖着芭蕉棕榈叶,外面没完没了的雨也没关系,棚子里成排的竹木饭桌长凳,有地儿坐下就吃,吃完,把碗筷往柜台一交完事,有时直接就是芭蕉饭,连碗筷都省了。回去又可以干活,挣钱呐。到了晚上,只要加班,日落时开晚饭,当然电灯只能给正式工位加班出活儿用了,学徒只好集中到一间房子里学习了。
兰芳已经变成了个大工地。兰芳新兴兰芳的工业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密集型的,而不是劳力密集型。西婆罗洲缺乏劳动力,尤其是技术劳力;但自然资源丰富;国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高;非常热心于可以代替人工的发明创造和机器设备。人口密度低,土地廉价,可以开发的区域广大,拥有经济实力的各大家族热衷投资,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更加供不应求,这也导致国民的工资水平高于清国。而劳动力的短缺和相对昂贵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工艺技术的改革,以便用更多的机器来代替人力。
与短缺的人力相比,主要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和森林,则正好相反。水利是新兰芳纺织厂的动力;木柴和易于开采的露天煤矿是汽船、火车头和一些工厂的蒸汽机的燃料。森林也为机械、船只、铁路枕木和汽车及其它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建筑材料。而清国祥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森林资源迅速贫乏,木材的价值高昂得多。就像土地廉价而形成的雄厚资本刺激资本密集型农业那样,丰富的原材料和动力刺激了资本密集型工业。
在许多领域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是开创者,在基础科学和早期的工业技术方面也都比美国先进。但是美国和兰芳的工商业者和技术人员很善于消化外国的技术为自己所用,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技术加以改进。
美国的机械比欧洲的同样机械更能适应变化。美国人造的纺织机轻便廉价,而且常是木制品。这使英国的工程师们大为吃惊,因为他们造的机器都是金属的,可使用数十年。但是美国这种貌似荒唐的做法还真是顶事。工艺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过了几年,美国的机器破旧了,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更换更先进的机器;而英国的机器因为更坚实、更贵,就不那么容易废弃了。
用机器批量生产通用零部件的做法要算是美国佬对工业革命的最重要贡献。英国人把它称为“美国式生产法”。19世纪初首先施用于武器生产,过去,一支步枪的每个零件都是技术工匠特制的,所以每支步枪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其零件与别的同类步枪的零件不尽相同。这样,枪支或其它产品的生产过程很慢,需要许多技术工人。产品的价格昂贵,而且其零件一旦损坏,必须由技术工人配制新部件,花费甚大。
但是,如果零件都是用机器大批生产出来的,同类步枪的零件就可通用了。这样,生产成本和替换零部件的费用就降低了。
这种移植屡试不爽,批量生产法很快就成为兰芳各个工厂的必然选择。最初,由于机器工具粗糙,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不能完全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机器工具工艺的改进,美国式的批量生产法得到了推广,并用来生产数十种产品,其中包括钟表、铁钉、螺钉、螺母、螺栓、锁具、家具、农用机械、靴子、鞋子,甚至还可以生产大型产品,甚至蒸汽机、火车头和兽力收割机等等。
地广人稀的兰芳,把美国1810年代发明铁铸犁板、1830年代的钢制犁,1820年代初发明了的几种播种机、耙犁和中耕机,全都用上了,一个农民耕种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这样的结果使收割问题严重了,种植能力会远远超过收割和脱粒能力,西婆罗洲即将到来的雨季会毁了所增加的收成。
机械厂都一扩再扩,1830年代发明的马拉收割机就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生产任务之一。这种工具,使两个男人加一匹马或牛的日收割量与使用小镰刀的12个男人的收割量相等。
但是,如果脱粒能力不能同时得到相应提高的话,那么生产力在这一点上的飞跃也没有多大意义。这就是另一个生产任务了——1834年发明了兽力的脱粒机和扬谷机,特的发明原是马拉的,现在又有了牛拉的。
各农庄的农民已经改变了他们的传统的保守观念,贷款购买了数以百计的由工厂批量生产的新式机器。这种用机器和牛马代替人力劳动的生产,当年使农业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开始过渡到今天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其实原有的兰芳人开的农庄已经很少有人还使用传统农具,移民局有对于新移民的技术培训,庄园的招聘也简单多了,买来机器交给雇工,告诉他们哪些是庄园的地,就行了。庄园主们只要想着怎么把收获卖掉,或者怎么加工就行了。
工厂、庄园里的产品,在邦嘎、喃巴瓦、山口样、坤甸、戴燕等几个港口装船,木材、香料、工业制品、工具、农具、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各地和中国沿海。自从去年从印度等地买了一批旧蒸汽船,又从中国沿海买了一些帆船,加上常胜军的运输船,后来又有了美国的一批飞剪船,商船队规模扩展得相当快。
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消化后,商船队已经进一步辐射到了东面的天津、大连,到达倭国、朝鲜、夏威夷,西面到达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
船队需要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可以适应远洋航行的船只。在印度订购了一批飞剪船,回到兰芳再进行改装。但是再进行大规模的修改,比如加装动力系统,就比较麻烦。直接建造蒸汽船又比较昂贵。
从美国买?谁知道他们的内战还会打多久?南军越来越厉害的铁甲舰已经叫北军损失惨重。兰芳可不能一个劲地往里面填揎。
铁壳船的建造还不能大量上马,一方面自己生产的材料质量、产量、生产技术、工艺还有待提高。一方面,现在世界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就是学还得一段时间呢,马上仿制可能能解一时之需,但是后继乏力就会永步后尘。上海广州的船厂日以继夜的干,凡是接触到的西洋蒸汽动力船只都研究个底儿掉,小修小补到大修,从制作更换零部件,到开始生产组件锅炉,已经具备了初步制造的基础。
从1704年开始,英国海军开始实行系统的档案制度。凡造船,必保存其原始设计方案和图纸,以便追责备查,以及进行经验教训总结和历史研究。这也给了兰芳捡现成的方便,船厂已经把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各国设计图和档案资料研究了个底儿调,十几个美国船厂的设技师手把手的培养出了一批好帮手,以后的船舶设计师就从他们中间出现了。
在造船的问题上,有了点问题,叶根生希望直接从美国订货,或者再买二手船,上次那笔买卖的印象太好了。但是要是回来再改动力就麻烦了,而且现在南北方掐得更厉害了,买的船回来的路上,太不安全了,连夏威夷那里都屯了货。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