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但是在开战三个月之内,我们对苏军的了解都是很肤浅的,苏联就像一个笼罩在迷雾之中的国家,谁也不知道它的战争潜力究竟有多强。苏联士兵作战非常勇敢,虽然有时会出现慌乱溃逃的现象,但很少被俘虏。自从调到第5装甲集团军以来,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军官们说:“我真不知道那群法西斯匪徒是怎么想的,如果能够多搞到一些他们日常训练和作战的资料就好了。”
随着战局的不断深入,被俘的苏军越来越多,被缴获的重要资料也可以堆成一座山了。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一些普通苏联士兵和军官的日记,大部分日记是从国内开始记录的,它们真实的再现了苏军官兵对这场侵略战争的看法和精神状态,给我军提供了实施攻心战的良好材料。
被缴获的苏军高级军官日记很少,大部分都是绝密,直到战后很多年还尘封在历史档案馆中,按照法律规定是五十年以后才能解密;但是中下级军官乃至士兵的日记就很平常了,战争的第一年就缴获有1000份以上,保密措施并不严格。下面的文字援引自一位参与进攻大同的苏军少尉的日记,于1933年9月11日在大同被缴获;我想,如果要研究苏军在战争初期的精神状态,没有比这些第一手资料更可靠的了。
日记的作者为弗拉基米尔•约瑟夫维奇•别里亚耶夫,苏联步兵少尉,生于1911年,战争爆发时已经为苏军服役三年之久。这本日记是从1933年3月开始的,但是其中也隐约提到作者的家庭出身和政治背景——生于一个城市小职员家庭,父亲曾在沙皇时代当过公务员,俄罗斯革命成功之后,又很快与新成立的苏联政府合作,不但没有受到惩处,反而爬到了中级干部的位置。当时苏联人对军人是非常仰慕的,中等以上家庭都非常支持子女参军,既能有远大的政治前途,又能有丰厚的薪水和津贴,比普通工人和农民的待遇高的多。别里亚耶夫在1933年第一季度一直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服役,据他的记录:“在哈萨克斯坦,军人的食宿条件和薪金比老百姓强了不止十倍,在大街上,只要你身穿苏联军服,每个人都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作为军官,我们可以享有20平方米的单间住房,中尉以上军官就有自己的勤务兵,老百姓则只能挤在非常残破的窝棚里,每个城市都是一座巨大的贫民窟。”这也证实了外界对苏联的看法——苏联经济发展迅速,重工业非常发达,可惜大部分资金都投入了军火工业,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苏联的老百姓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挤出卢布来支持军队。尤其是像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苏联当局的剥削更是毫不留情。别里亚耶夫写道:“在俄罗斯,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不好,但哈萨克斯坦的情况还要更差,相比之下,莫斯科简直就是天堂。在阿拉木图(注:哈萨克斯坦首府),道路两旁连起码的下水道都没有,大街小巷都散发着腐烂的恶臭,人们把粪便和脏水直接倾倒在街道上,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活下来的!”
为什么苏联城市的卫生状况都那么差劲?简单的说是没钱,钱又到哪去了?当然是支持军队了。外界估计苏联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是军费开支,事实上这个估计可能太保守了,在1930-1933年的战备阶段,苏联恐怕花了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军备竞赛。看看别里亚耶夫少尉是怎么形容他所在的步兵师的:“我们第39步兵师比任何一个同类步兵师都毫不逊色,能够为这样一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部队服役,我深感自豪。根据今年年初传来的新消息,所有士兵的每月津贴将从30卢布上涨到45卢布,每年夏天的消暑费和冬天的取暖费也会有提高。有小道消息说,最高苏维埃会通过一项新的优待军人法案,凡是在军队服役满五年、没有重大过失的苏联军人,每年还会被额外奖励400卢布。”相比之下,苏联当局公布的苏联公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可怜巴巴的180卢布,还比不上一个普通士兵4个月的津贴。至于苏军的武器装备、作训服装和其他杂项供应,不用说,都是按照最高水平进行的。在2月到5月的日记中,别里亚耶夫一再吹嘘“按照我的看法,没有人能阻挡这支强大的苏维埃军队”,声称苏军步兵每个人都配备有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加重手雷,在反坦克作战中可以做到人手一把反坦克枪,至于枪榴弹和加重燃烧瓶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冲锋枪这种短距离突击兵器,最早就是由俄国人和德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受到的争议很大,许多兵器专家认为冲锋枪的实战作用远远低于威吓作用,瞄准精度很低,射程又太近,纯粹是浪费钱财。战争爆发前,在中**队中占上风的观点是:“冲锋枪是一种没有经过大规模实战验证的武器,它的作战效率几乎肯定低于半自动步枪。除了在极少数需要近距离高强度火力支援的场合,如城市巷战、阵地坑道争夺战之外,没有必要使用冲锋枪。”结果就是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我军步兵装备冲锋枪的比例只有12%,苏军却至少达到了50%。前三个月的实战很快证明冲锋枪在步兵冲锋中具有半自动步枪无法替代的作用,再也没有人胡说什么“冲锋枪效率低下”了。苏联人在步兵武器装备问题上的见解远远强于我军,我军因此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
遗憾的是,作为一名步兵少尉,别里亚耶夫很少在日记里提到苏联装甲部队的信息。他亲热的称呼装甲兵为“我们的坦克兄弟”,但这些“坦克兄弟”的训练、待遇和战术思想如何,他一点也没有透露。值得注意的是,从1933年2月到6月,别里亚耶夫记载了4次中等规模的战术演习和2次大规模实战演习,其中只有一次演练了正规的步坦协同作战内容,其余5次演习要么根本没有坦克兵参加,要么就是步兵和坦克各管一摊,互不合作。在4月下旬的大规模实战演习之后,别里亚耶夫写下了对坦克兵的抱怨之辞:“在某些人眼里,步兵就是用来给坦克兵当炮灰的。他们明里喊着‘步兵是军队的基础’‘我们要善待步兵’,暗地里却根本不把步兵当回事。事实很清楚,炮兵自从建军以来,一直享有着诸兵种之王的美誉,没有任何兵种能够和炮兵争夺资源;坦克兵虽然组建的比较晚,发展速度却最快,被大人物视为苏维埃安全的基础。夹在炮兵和坦克中间的就是可怜的步兵,最不值得一提的步兵,打仗的时候冲在最前面,也死在最前面,功劳全被伟大的坦克兵和尊敬的炮兵抢去了。我就知道结果是这样!”这段简短的记载暗示着苏军各兵种的矛盾——“大炮兵主义”是苏军一贯的传统,苏军对坦克兵的火力支援不是以战术空军为主,而是以炮兵为主,所以炮兵和坦克兵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结成了“同盟”。被排除在这个同盟之外的,除了可怜的步兵,还有曾经辉煌一时的骑兵,当年俄罗斯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骑兵,据说苏联现在还保留着“骑兵集团军”的编制!不过德国对波兰的闪击战早已证明骑兵彻底出局了,我不知道这是否会促使苏联当局重新考虑骑兵的地位问题。在日记中,别里亚耶夫很少提到骑兵,或许苏联骑兵很少驻扎在哈萨克斯坦。
根据目前的实战经验,别里亚耶夫抱怨的“步兵当炮灰”是苏军进攻的惯例,甚至成为了某种例行公事的现象。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把坦克当成现代战争的长矛,攻破对方主要防线的任务应该由坦克和自行火炮完成,步兵则跟在坦克的后面,负责支援坦克、清剿敌军步兵及反坦克炮。但是苏军的作战观点却不同,在拥有强大坦克兵力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让步兵冲在最前面,用步兵的血肉之躯为坦克铺平道路!在密山、牡丹江、呼和浩特、哈尔滨和长春,都出现了苏军步兵为坦克开路的奇怪现象。辽河集团军群司令王澍上将曾经总结过苏军的进攻规律:“首先是炮火准备,主要是大口径榴弹炮,有时候还有超大口径的攻城臼炮,炮轰过程一般持续30-45分钟,对某些重要目标甚至持续60分钟以上,整个防御地段都被炮弹犁成了平地。最后一颗炮弹刚刚落下,你就能听到几公里外传来此起彼伏的冲锋号和‘乌拉’的欢呼声,那是可恶又可怜的俄国步兵在冲锋了。说实话,第一批冲锋的俄国步兵简直是找死,我军残余的机枪、步兵炮和迫击炮足够把他们杀的落花流水,但是一浪一浪涌来的步兵很快会淹没我军的孤岛,我军反坦克炮阵地是他们攻击的第一目标。等到反坦克炮被肃清了,我军阵地被撕的七零八落了,苏军坦克才会大摇大摆的冲上来,穿过步兵刚刚建立的战线,碾着敌我两军的尸体向战线深处前进。说的好听点,这种战术是‘步兵搭台,坦克唱戏’;说的难听点,这叫做草菅人命,宁可死上一堆步兵,也不愿损失一辆坦克。”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