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到了这最后一关,也就只有一道考题,那就是策问。

这策问可以是阁老出题,亦可以是皇帝亲自出题。

当谢越彦正襟危坐在位子上,看到发到他手里的试卷上的策问时,他就明白这题肯定是明德帝亲出无疑了。

《问沛县之水何治?!》

材料为:明德二十三年夏末,黄河在铜山县韩家堂决口六十余丈,黄水由陵子、孟山等湖注入洪泽湖,沿途居民田庐被淹;沛县等十余州县遭水灾,冲塌房屋众多;浙江台州、黄宕、太平海潮,淹毙三千余口,灾民七万余人。

大水所到之处浮木撞桥,遂攻铁索尽断,而河流泛滥,并淹两岸房屋,房屋尽被冲压,已成石滩。

沛县受灾最为严重,署衙、仓廒、监狱均被冲毀,八十八名犯人只剩四十四名,因案卷冲失,书办淹死,其犯人姓名、罪名无凭可稽考。漫溃堤畻二三十丈,县城厢内外水高一丈七八尺不等,大水冲塌城垣,城与大水相通,大水将近一月不消。被水之初,一万余人赴四散逃荒。

简直触目惊心!

看得出来上次郢王萧临渊带来的那幅《千里饿殍图》当真把明德帝气得不轻,但同时也让这位贫苦出身的皇帝心中暗自警醒了。

自从来到京城后,谢越彦就命小海暗中收集了许多关于朝堂动向的情报,其中就有这一条。

他曾与李伯父和宋松安讨论过此次会试是否会成为策问考题,却没想到会试时并不见其踪影,却原来出在了这殿试之上。

只是谢越彦收得的情报也只有一个大概模糊的情况,却并没有这样准确的数字展现眼前,让人胆战心惊。

一向淡然的谢越彦眉头微蹙。

难怪郢王萧临渊会背了那样一幅图回来,若是不及时赈灾怕是会动摇国本啊。

答策题一般要联系古今对问题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和展开,要提出当下治国方针中的不足和你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要太过放飞自我,随意指责朝政。

那是在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

因为这些人都会在读卷官这关前便败下阵来,皇帝根本不会听见。

防的就是一些想要靠谏言博出位的。

对于沛县大水一事,谢越彦心中早有计较,在心中又打了一遍腹稿后,才从容不迫的拿笔,凝神将心中主张和见解一一写下。

他谢越彦心中有怨不假,可他心中亦有民。

能以自身之力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

策文不限长短,但一般是在一千字左右。

明德帝坐在上位看似随意的一瞥,却已将前三排的考生样貌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这前三排都是此次会试的佼佼者,日后也将会是他大肃的良臣能吏。

此次策问试题,是他亲自定下的。

这水灾简直就是他的心腹大患。

明德元年。

黄河将江南砀邑毛城铺闸口冲开,漫及下游萧县等数县。

明德二年

陕西朝邑黄河伏汛陡发,冲塌民房四百余间;永定河水涨至二丈有余,南北岸漫口四十余处。

明德七年

黄河于丰县石林、黄村漫溢,淹浸滕县等六县卫;苏、皖、赣、湘、鄂、豫、鲁均遭水灾,损失之大,范围之广,为多年所罕见。

明德十年

黄河在阜宁陈家浦入海处漫溢。

明德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大肃多地均有大水。

明德十八年

黄河于铜山县张家马路漫溢,滨河州县淹及甚重。

明德十九年

永定河上游发水,漫开东西老堤一百六十余丈,夺溜南行,十里内旧积新淤顿高八尺;福建泉州、漳浦被水,淹死一百一七人,淹塌房屋一万余间;山西、天津各数县村被水成灾。

明德二十一年

黄河在铜山县孙家集漫口,严重影响运河航道,苏北农田被淹甚广。

明德二十二年

河南夏雨过多,水灾六十一州县,灾民不下六万,山东馆陶等十四州县水灾。

这水灾年年泛,如同附骨之蚁一般,搅得他不得安宁。

既然朝上这帮老东西都想不出新的办法防范和治理,那他就听听这些新人怎么说。若是真有那真材实干的,他就大刀阔斧的去用他。可以说,这三百多名火热新出炉的贡士明德帝是寄予了很重的期望的。

所以,在观察众考生时,明德帝就专往那看起来正值壮年的士子的脸上瞧。

在他看来治水那么让他头痛的事情,得需要个能干富有能力的大臣去办。

三、四十岁正好。

那些五十往上的,还是找个类似礼部这样养老的地方呆上几年,回家得了。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