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笙做不了其他,只能帮她们另谋出路。
为此,她在苏杭一带开了数个大型的织坊和桑园,又在北直隶各府各县开了许多点心铺子和绣坊。织坊绣坊和点心铺子针对书院招工,只要在书院结业出师,都可以去做工。
当初第一批结业出师的女学生被直接招工,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织坊绣坊少不了一些织娘和绣娘,但都是家学渊源,或者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学馆,竟教人祖传手艺,还包可以做工。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见那些被招的女工确实能拿到银子,许多人都心动了,听闻这学馆不拘年纪,甚至有不少的已婚妇人前来求学。
因学馆太受欢迎,凤笙在江浙和苏杭一带另又设了两处分馆,也不再拘于针黹、庖馔两馆,又多设了账房馆。这个念头凤笙早就动过,可实施起来却不容易,为此她耗费了许多心力。
不过倒不是没有收获,因为她借着这个思路,又进行了一番延伸,甚至鉴于江浙苏杭一带商业发达,但相对而言账房却奇缺,让分院的出面和当地其他铺子达成合作,为对方提供账房的人工。
而这几处分馆的拓展,也让凤笙觉得男子馆也可再设分馆,专门用来培育文书、师爷类的人才。
这是绍兴师爷圈给她的灵感,甚至这几处女子分馆设立的思路,都在此基础上延伸。既然师爷能成帮,能言传身教,能父传子承,能自成系统,为何其他不能呢?科举的路那么窄,总有些人考不中,何不换条路。
男子馆的事自然由魏王去忙,就在夫妻二人为了书院忙得脚不沾地间隙,又发生了许多别的事。
例如惠王终于再度入朝办差了,例如吴王赵王等人没少给他下绊子并互斗,还例如梁王妃在生下两个女儿后,终于生下嫡子,例如十三皇子大婚并封王等等等等,不过这一切却和魏王夫妻二人没什么关系。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是四年过去了。
而建平帝就如皇贵妃所言,一直龙体安泰。在这个基础上,建平帝又没有立储的心思,一众皇子们开始显出世界大同的和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从凤笙与一众妯娌的相处就能看出,以前少不了些针锋相对,现在和睦多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尤其随着各家各府上孩子越来越多,少不了有些迎来送往,更是一片和乐融融。
第111章
皇家子孙满了五岁就得去上书房读书,打从天渐渐暖和后,魏王就打算送珒哥儿去上书房了。
这边他和建平帝禀了这事,另一头凤笙正在给儿子做思想准备。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novelhub.org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